欢迎光临白事网
详情描述
比纸早千年的“布书”:古人用缣帛写字,为何这种“布”能流传至今?

中国古代的“布书”——缣帛书,确实有实物跨越千年留存至今(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这看似违背了我们对纺织品易腐的认知。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并非因为缣帛本身比纸更耐老化,而是得益于极其特殊的埋藏环境和材质本身的特性相结合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材质本身的相对优势(但并非绝对):

  • 蛋白质纤维: 缣帛是丝绸制品,主要成分是丝蛋白(蚕丝蛋白)。相比于植物纤维(如麻、棉、竹/木浆做的纸),蛋白质纤维在特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可能具有更好的抗水解和生物降解能力。
  • 致密性: 缣帛是经过精心织造的平纹或更复杂的丝织物,结构相对紧密。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生物和空气接触的面积,比疏松的布料或早期粗糙的纸张在结构上更“坚固”一些。
  • 书写材料: 古代书写在缣帛上的墨,主要是烟炱(碳黑)加胶制成的墨汁。碳元素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不易分解,覆盖在丝纤维表面,也可能起到一定的物理保护作用。

最关键因素:极端的埋藏环境(密闭、缺氧、恒温恒湿):

  • 深埋与密封: 留存下来的缣帛书,几乎全部出土于保存完好的古代墓葬,尤其是高等级贵族墓葬。这些墓葬通常深埋地下,墓室结构坚固(如石室、砖室、夯土),棺椁多层套合,并使用白膏泥、木炭等密封材料(如著名的马王堆汉墓)。这种结构有效地隔绝了空气(氧气)、光线和大部分的水分流动。
  • 缺氧环境: 密封良好的墓室,随着有机物质的缓慢腐烂消耗氧气,会迅速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缺氧甚至无氧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氧气是导致有机物氧化、老化和微生物活动(细菌、真菌)的主要因素。在缺氧条件下,氧化反应和微生物降解几乎停止或变得极其缓慢。
  • 恒温恒湿: 深埋地下的环境,温度波动极小,湿度也相对恒定(尤其是在有良好密封和干燥剂如木炭的情况下,如马王堆)。避免了因温湿度剧烈变化导致的材料应力损伤和加速老化。
  • 无菌/抑菌环境: 缺氧环境本身抑制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长。此外,墓葬中可能存在的陪葬品(如某些药材、矿物、棺液成分)或密封材料(如白膏泥)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抑菌防腐作用。

与日常环境的对比:

  • 日常使用的缣帛书卷、衣物等,暴露在光、氧、湿气、微生物和人为磨损中,其寿命非常有限。即使是精心收藏的传世书画(无论纸绢),历经几百年也往往变得极其脆弱,需要特殊保护。相比之下,墓葬中“时间胶囊”式的保存条件,让这些缣帛书在“沉睡”中避开了绝大多数导致老化的因素。

为何同期或更早的纸难以留存?

  • 早期纸张(如西汉的灞桥纸)原料粗糙,工艺原始,纤维结合疏松,本身物理强度就较低,更易受环境侵蚀。
  • 更重要的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写有文字的、保存相对完好的纸张(如悬泉置、居延汉简中的纸),其保存下来的环境也多是干燥的西北沙漠地区(缺氧、干燥、低温)。而在潮湿的南方,即使是汉代的竹木简牍,能保存下来的也极少,更不用说更脆弱的早期纸了。缣帛书能保存下来的案例,都得益于类似马王堆那样的极端密封环境,这种环境对早期脆弱的纸张同样有效,只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埋藏的早期带字纸张实例还非常罕见。

总结来说:

缣帛书能流传至今,核心原因在于它们被意外地封存在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时间胶囊”中——深埋、密封、缺氧、恒温恒湿的墓葬环境。 这种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导致有机物腐烂、老化的主要因素(氧化、微生物活动、光、湿度波动)。缣帛本身的丝蛋白材质和致密结构,在这种特定条件下,表现出了相对较好的耐久性。而古代书写使用的稳定碳墨也功不可没。

因此,流传至今的缣帛书,并非证明了它比纸更耐用(在正常环境下,高质量的纸寿命远超丝织品),而是古代墓葬创造的奇迹般保存条件与特定材质相遇的幸运结果。它们是考古学赐予我们窥探古代文明的珍贵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