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升级、韧性提升的宝贵机会。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和方向,旨在提升基础设施的抗台风能力:
🌪 一、 强化基础设施本身的“硬实力”
电力系统:
- 推广地下电缆: 在核心区域、主干道和易受灾区域,逐步将架空线缆入地,彻底消除风倒杆、树压线等主要断电原因。
- 加固杆塔基础: 对于无法入地的架空线路,采用更高标准设计杆塔基础,增强抗风能力,使用防风拉线等技术。
- 提升变电站防洪能力: 抬高设备基础,加装防洪挡板、防水门,完善排水系统,防止内涝淹没设备。关键变电站可考虑建设防洪墙。
-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 在医院、应急指挥中心、避难场所等关键设施附近部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如光伏+储能),形成微电网,在主电网瘫痪时能独立运行。
- 智能电网与快速响应: 应用智能监测技术,快速定位故障点;配备充足的移动应急电源车和抢修队伍,提升复电速度。
排水与防洪系统:
-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大规模增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生态湿地等,源头削减径流,延缓峰值,减轻管网压力。
- 提升排水管网标准: 根据历史雨量和未来气候预测,大幅提高雨水管网的设计重现期标准(如从1-2年一遇提升到5-10年甚至更高),加大管径。
- 建设大型地下调蓄设施: 在易涝点下游或关键区域建设地下蓄水池、隧道等,在暴雨高峰时蓄存雨水,错峰排放。
- 河道整治与拓宽: 清理河道淤积,拆除阻水构筑物,必要时拓宽河道或建设分洪通道,提升行洪能力。
- 泵站能力提升与冗余: 更新改造老旧泵站,提升抽排能力;在关键节点设置备用泵站或移动泵车;确保泵站自身供电可靠(双回路或配备发电机)。
交通系统:
- 道路与桥梁加固:
- 对易受风损的桥梁(如大跨径桥梁)进行抗风稳定性评估和加固(如增设抗风支座、导风板)。
- 提升路基和路面的抗冲刷能力,防止洪水掏空路基。
- 优化道路排水设计,减少积水深度和持续时间。
- 交通设施防风: 加固交通信号灯、指示牌、电子显示屏、路灯等设施的立杆基础,提高抗风等级。
- 隧道防洪: 完善隧道入口截水沟、排水泵站系统,配备水位监测和自动挡水设施,防止洪水倒灌。
建筑物:
- 严格执行并提升抗风设计规范: 确保新建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大型场馆等,满足或超过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要求。对既有重要建筑进行抗风能力评估和加固。
- 加强外围护结构: 重点加固门窗、幕墙系统,确保其在强风和飞溅物冲击下的完整性。推广使用抗冲击玻璃或防护膜。
- 管控非结构构件风险: 严格规范广告牌、空调外机支架、太阳能热水器、建筑装饰物等的安装标准,进行定期检查和强制加固,防止其成为“飞弹”。
- 提升临时建筑标准: 对工棚、活动板房等临时建筑的抗风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通信设施:
- 基站塔架加固: 对通信基站塔架进行防风加固,提高结构强度。
- 关键节点冗余与防护: 核心机房、数据中心等关键设施应具备更高的防洪(抬高、防水)、防风(加固结构)和供电保障(多路市电+大容量UPS+油机)能力。
- 应急通信保障: 配备充足的应急通信车(卫星、移动基站)、便携式设备,确保灾时指挥调度和公众通信的基本畅通。
🧠 二、 提升预警、响应与管理的“软实力”
精准监测与智能预警:
-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 在关键基础设施点(桥梁、泵站、低洼地、水库、河道、电网节点)部署水位、风速、应力、振动等传感器,实时监测状态。
-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整合气象、水文、地质、基础设施状态等多源数据,利用AI模型进行更精准的灾害风险预测(如内涝模拟、滑坡预警)和影响评估,为决策提供支持。
- 多级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高效、全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手机短信、APP推送、广播电视、社区广播、户外大屏等),确保预警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到每一位市民和相关责任人。
强化应急响应机制:
- 完善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台风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主体、处置流程、资源调配方案。定期进行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
- 预置抢险力量与物资: 在预测的台风路径和易受灾区域,提前部署抢修队伍(电力、通信、供水、交通)、大型机械设备(泵车、吊车、挖掘机)和应急物资(沙袋、发电机、油料、通讯设备、饮用水)。
- 生命线工程优先保障: 明确电力、供水、通信、交通等生命线工程的抢修优先级和联动机制,确保最快速度恢复。
韧性城市规划与管理:
- 灾害风险评估纳入规划: 将台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前置条件。严格限制在高风险区(如行洪通道、低洼易涝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开发建设。鼓励“留白增绿”,增加城市韧性空间。
- 基础设施冗余设计: 关键系统(如电网主干网、供水主干管、核心通信路由)应考虑环路设计或备用通道,避免单点故障导致大面积瘫痪。
- 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统一的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或应急指挥中心,实现气象、应急、水务、电力、交通、通信、住建等部门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指挥。
- 韧性社区建设: 推动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包括风险排查、应急物资储备、志愿者队伍培训、应急演练、邻里互助机制等。
🌿 三、 利用自然力量的“生态措施”
恢复与建设沿海防护体系:
- 保护与修复红树林: 红树林是抵御风暴潮、消浪护岸的天然屏障,应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并在适宜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人工种植。
- 建设生态海堤/护岸: 在传统硬质海堤外侧或合适区域,构建由湿地、盐沼、抛石、离岸潜堤等组成的生态缓冲带,既能消能减浪,又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 营造沿海防护林带: 建设多树种、多层次的防风林带,有效降低风速,减少风害。
构建城市内部绿色海绵网络:
- 如前所述,通过公园、绿地、湿地、水体等串联成网络,形成具有强大蓄滞洪能力的城市“海绵体”,有效应对强降雨。
📌 总结与关键点
- 系统思维: 抗台风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应急等全链条,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协同。
- 标准先行: 必须根据最新的气候风险评估,大幅提高关键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标准(防风、防洪、防涝)。 这是提升“硬实力”的核心。
- 科技赋能: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现代科技提升监测预警精准度、风险预判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
- 韧性理念: 从追求“绝对安全”转向提升“可恢复性”,即系统受损后能快速恢复到基本功能状态的能力。冗余设计和分布式系统是关键。
- 自然为本: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利用自然力量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成本效益比高且可持续。
- 全民参与: 加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教育,鼓励社区和市民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灾害的合力。
- 持续投入与维护: 抗灾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并重视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其设计性能得以发挥。
台风“利奇马”后的重建,应成为城市转型和韧性提升的契机。通过“硬实力”加固、“软实力”优化和“生态力”协同,构建能够抵御未来更强台风的韧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