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天气来临前,气象台的快速响应和准确预警发布是一个融合科技、流程和协作的系统工程。以下是关键步骤和机制:
严密监测与数据获取:
- 多源观测网络: 利用遍布全国的地面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气象卫星、探空气球、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等,实时获取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云图、雷电活动等海量数据。
- 实时传输: 这些观测数据通过高速通信网络,几乎实时传输到国家、省、市各级气象中心的数据中心。
高速计算与智能分析:
- 超级计算机: 利用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运行复杂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这些模式基于物理定律,模拟大气运动,对未来天气(特别是短临0-12小时和短期12-72小时)进行计算和预测。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应用AI技术分析历史数据、实时观测和模式输出,识别灾害性天气的早期信号(如雷达回波特征、卫星云图演变),进行短临预报(0-2小时),显著提高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性。AI能快速识别雷暴单体、龙卷涡旋特征等。
- 同化技术: 将最新的实时观测数据“喂”给数值模式,不断修正初始场,使预报更贴近实际。
专家会商与研判决策:
- 预报员核心作用: 经验丰富的首席预报员和预报团队是预警发布的核心。他们综合分析:
- 各类数值模式预报结果(不同模式间进行对比和集成分析)。
- 实时观测数据(雷达回波演变、卫星云图特征、地面实况等)。
- 短临智能预报产品的指示。
- 本地地形、气候背景对天气的影响。
- 历史相似案例。
- 集体会商: 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各级气象台会组织内部会商,并与上下游气象台(国家、省、市、县) 进行纵向会商,必要时与临近区域气象台进行横向会商,确保预报结论一致,明确影响范围、强度、起止时间和风险等级。
- 预警级别判定: 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等规定,结合研判结果,确定需要发布的预警类型(如暴雨、台风、大风、雷电、冰雹等)和级别(蓝、黄、橙、红,颜色越深代表灾害风险越高、越紧急)。
快速制作与审核签发:
- 标准化模板: 预警信息有标准化的格式模板,包含预警类型、级别、发布时间、影响区域、预计持续时间、可能影响、防御指南等关键信息。
- 高效制作系统: 预报员在专门的业务平台快速制作预警文本和图件。
- 严格审核: 制作完成后,通常需要经过首席预报员或值班领班审核签发,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特别紧急情况下,流程会极度简化以争取时间。
多渠道、广覆盖、高时效发布:
-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这是中国气象局牵头建设的统一权威发布平台。预警信息一旦签发,通过此系统一键式快速推送至众多发布渠道:
- 手机短信: 向预警区域内手机用户发送免费预警短信(通常针对橙色、红色高级别预警)。
- 手机APP推送: 通过“国家预警发布”官方APP、各大天气服务APP(如中国天气网、墨迹天气等)、新闻客户端、手机厂商系统级推送等。
- 广播与电视: 实时插播预警信息,滚动字幕、紧急广播。
-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 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同步发布。
- 电子显示屏: 交通枢纽、公共场所、社区/乡村的电子显示屏。
- 农村应急广播(大喇叭): 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重要渠道。
- 专用信息接收终端: 面向政府应急责任人、重点单位(如学校、医院、工矿企业)的专用终端。
- 靶向发布: 系统能精确定位到受影响的乡镇/街道,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投放,避免不必要的扰民。
跟踪滚动更新与解除:
- 持续监测: 预警发布后,气象台持续严密监测天气实况和演变趋势。
- 滚动更新: 根据最新情况,及时发布预警的更新、变更或升级信息(如橙色升级为红色)。
- 及时解除: 当灾害性天气影响趋于结束或减弱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发布解除预警的信息。
保障快速响应与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 先进的科技支撑: 高性能计算、密集观测网、AI技术是基础。
- 高效的业务流程: 标准化的预警制作、审核、签发、发布流程,确保信息传递顺畅。
- 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 预报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核心。
- 强大的信息发布平台: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高速公路”。
- 多部门联动机制: 与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交通、公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预警信息是启动应急响应的“发令枪”。
- 持续的技术升级: 不断研发和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如相控阵雷达)、更先进的数值模式、更智能的AI算法。
- 严格的业务规范和质量控制: 确保预报预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总结来说,气象台通过“天罗地网”的监测、超级计算机和AI的智能计算、预报专家的综合研判、标准化的高效流程以及国家级的统一发布平台,实现了在恶劣天气来临前快速、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防灾避险和政府应急决策争取宝贵时间。 这是一个高度依赖科技、流程优化和人员协作的复杂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