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神圣的“喵神”
- 巴斯特女神(Bastet): 古埃及最著名的猫神,最初是狮头女神(象征力量与守护),后来逐渐演变为家猫头形象,代表家庭、生育、欢乐、音乐与保护。她手持叉铃(一种乐器)或小猫的形象深入人心。
- 神圣地位: 家猫被视为巴斯特女神在凡间的化身,受到极高的尊崇。杀害猫咪(即使是意外)是重罪,可能被判处死刑。
- 奢华“猫葬”: 猫咪去世后,主人会剃掉眉毛以示哀悼。富有的家庭会将猫制成木乃伊,放入精致的棺椁,陪葬有小老鼠木乃伊、玩具和牛奶,希望它们在来世过得舒适。考古发现过专门的“猫墓地”。
古代中国:从“狸奴”到文人挚友
- “迎猫礼”: 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古人会在腊月举行“迎猫”的祭祀仪式,感谢猫咪捕食田鼠、保护庄稼。
- “狸奴”与“衔蝉”: 唐宋时期,猫咪有了“狸奴”、“衔蝉”(指黑嘴白猫)等雅致的别称,成为文人雅士生活的一部分。
- 陆游的“猫诗”: 南宋大诗人陆游是著名的“猫奴”,留下了多首咏猫诗。如《赠猫》中“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描述了用盐(当时贵重的聘礼)聘猫回家护书的情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描绘了与猫相依取暖的温馨画面。
- 《猫苑》: 清代咸丰年间黄汉编撰的《猫苑》,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猫咪的专著,收集了各种猫的传说、品种、故事和养护知识,是了解古代中国猫文化的重要文献。
日本:招财猫与“猫寺”传说
- 招财猫(Maneki-neko): 全球闻名的日本文化符号。关于其起源有多种传说,最著名的是“豪德寺”版本:一只寺庙的猫举起爪子招呼路过的武士,使其避开雷击。武士为报恩重修寺庙,猫被视为招来福运的吉祥物。举左爪招客/人缘,举右爪招财,举双爪则兼顾。
- 猫的“报恩”与“妖怪”传说: 日本民间故事中,猫常被赋予灵性。既有知恩图报的“猫报恩”故事,也有如“猫又”(尾巴分叉、能站立行走、会说人话的老猫妖怪)等略带恐怖色彩的传说,反映了对猫既爱又敬畏的复杂心理。
- “猫岛”文化: 日本有好几个以猫多为特色的岛屿(如田代岛、青岛),猫被视为守护神或带来好运的象征,形成了独特的“猫岛”文化。
欧洲中世纪:从“女巫同谋”到“沙龙宠儿”
- 黑暗时期: 中世纪欧洲,尤其是宗教审判时期,黑猫常被与女巫、魔鬼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是女巫的化身或帮凶。大量猫咪(尤其是黑猫)因此遭到迫害,这种迷信甚至间接加剧了鼠疫(黑死病)的传播(猫减少导致鼠患加剧)。
-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转变: 随着理性思潮兴起,猫咪逐渐摆脱污名。在17、18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猫咪成为上流社会沙龙和文人书房的常客,象征着优雅、独立和品味。著名作家如塞缪尔·约翰逊就非常爱猫。
近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缪斯与家庭伙伴
- 文学巨匠的灵感: 许多作家与猫关系密切。海明威在佛罗里达基韦斯特的故居养了众多多趾猫,至今其后代仍是故居的“主人”。雷蒙德·钱德勒、村上春树等作家也常在作品中或现实中表达对猫的喜爱。
- 艺术家的模特: 猫咪是画家、摄影师钟爱的主题,从古埃及壁画到路易斯·韦恩(以画拟人化、风格多变的猫咪闻名)的作品,再到现代网络上的“网红猫”,它们一直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
- “猫咖啡馆”的兴起: 起源于台湾,风靡全球的“猫咖啡馆”,为都市人提供了在舒适环境中与猫咪互动的空间,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陪伴需求,成为一种独特的现代文化现象。
- 互联网时代的“霸主”: 猫咪无疑是互联网上的“顶流”。从最早的“LOLcats”搞笑图片,到后来的“不爽猫”、“暴躁猫”等表情包巨星,再到如今无数的猫咪视频博主,猫咪以其可爱、搞笑、治愈的特质,牢牢占据了网络文化的重要位置。
总结:
猫咪与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是一部从实用伙伴(捕鼠)到精神伴侣与文化象征的演变史。它们的身影穿梭于神话传说、宗教仪式、诗词歌赋、绘画艺术、民俗信仰乃至现代流行文化之中。无论是被奉为神明、被视为不祥、被当作文人知己,还是成为网络明星,猫咪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类心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断书写着新的、有趣的文化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能让我们更懂猫,也能从一个特别的角度理解人类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古埃及猫神巴斯特的雕像
形态各异的日本招财猫
海明威故居中著名的多趾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