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科普一下为什么夏天城市比农村热,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
核心概念: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区域的气温显著高于其周边郊区或乡村地区的现象。就像一个“热岛”漂浮在相对凉爽的“海洋”中。这种温差在夏季晴朗无风的夜晚最为明显,有时可达3-10°C甚至更高。
成因:为什么城市成了“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归结为城市下垫面(地表)性质改变和人类活动释放热量:
地表材料吸热快、散热慢:
- 农村: 地表覆盖大量植被(草地、森林、农田)。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水分从叶片蒸发)消耗大量太阳辐射能,有效降低地表温度。土壤也有一定的保水性和蒸发能力。
- 城市: 地表被大量不透水材料覆盖,如混凝土、沥青、砖石、金属等。这些材料:
- 热容量大: 能吸收储存大量的太阳辐射热量。
- 导热性好: 热量能快速传导到深层或建筑内部。
- 反照率低: 颜色深(尤其是沥青),吸收太阳辐射多,反射少。
- 不透水: 降水迅速流走,无法渗透补充地下水或在地表蒸发。缺乏蒸发冷却是城市比农村热的关键原因之一。
植被覆盖严重不足:
- 城市中绿地、水体面积远小于农村。树木和草地不仅能提供遮荫,更重要的是通过蒸腾作用带走热量,如同天然的“空调”。城市绿化率的降低直接削弱了自然的降温能力。
建筑结构复杂:
- “街道峡谷”效应: 高楼林立形成狭窄的街道,像一个峡谷。阳光在建筑墙面和地面之间多次反射吸收,热量难以散逸。
- 建筑密度高: 密集的建筑群阻挡了空气流通(风),热量不易被带走。同时,建筑本身也储存了大量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
- 地表几何结构复杂: 城市三维结构增加了太阳辐射的吸收表面积。
人为热排放:
-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区域,各种活动直接向大气释放热量:
- 交通: 汽车、火车、飞机等发动机燃烧燃料产生大量废热。
- 工业: 工厂、发电厂等生产过程释放巨量热能。
- 建筑能耗: 空调、暖气、照明、电器等运行时都会产生废热,尤其是夏季空调外机排放的热气直接加剧了室外高温。
- 人口密度: 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小热源,高密度人口聚集也会贡献一部分热量。
空气污染:
- 城市上空污染物(如颗粒物、氮氧化物、臭氧等)浓度较高,形成“霾”。
- 吸收和阻挡辐射: 这些污染物能吸收地面向外辐射的长波热量(红外辐射),并将其重新辐射回地面,如同在城市上空盖了一层“保温毯”,阻碍热量向高层大气散失(温室效应增强)。
- 削弱太阳辐射: 虽然霾能阻挡部分太阳辐射,但它在夜间阻挡地面散热的作用更为显著,加剧了夜间高温。
影响:城市热岛效应带来的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不仅让人感觉更热不适,还带来一系列环境和健康问题:
加剧高温危害,威胁健康:
- 中暑风险增加: 持续的高温环境极易引发中暑,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户外工作者和慢性病患者。
- 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加重: 高温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温也常伴随空气污染加重(如臭氧),加剧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 热相关死亡率上升: 在极端热浪事件中,城市热岛效应会显著提高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能源消耗激增:
- 为了对抗高温,城市居民和商业活动会大量使用空调制冷,导致电力需求在夏季高峰期急剧攀升。
- 这不仅增加居民电费支出,也加大电网负担,可能导致停电风险,并推高发电厂(尤其是化石燃料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形成恶性循环。
加剧空气污染:
- 臭氧生成: 高温和强烈的阳光是光化学反应(产生地面臭氧污染)的重要条件。热岛效应加剧了臭氧污染的形成。
- 污染物不易扩散: 高温常伴随静稳天气(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稀释,导致雾霾天气增多、持续时间延长。
- 空调排放: 空调制冷剂(氟利昂等)泄露是温室气体来源之一;同时,为满足空调需求而增加的发电量也间接增加了污染物排放。
影响生态环境:
- 生物多样性下降: 高温和干燥的城市环境不适合许多本地动植物生存,导致城市生物多样性降低。
- 改变物候: 城市热岛可能使植物提前发芽、开花,或延迟落叶,影响生态平衡。
- 影响水体: 城市河流、湖泊水温升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生存;雨水流经高温路面后形成热径流排入水体,也会造成热污染。
影响城市基础设施:
- 材料老化加速: 持续高温会加速沥青路面软化变形、建筑材料老化。
- 公共设施负担: 如电力线路负荷过大、轨道交通轨道膨胀变形风险增加等。
加剧水资源压力:
- 城市绿化灌溉需求增加,同时高温加速蒸发,导致城市水资源消耗增大。
- 不透水地表导致雨水快速流失,减少了地下水补给。
应对与缓解措施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增加城市绿化:
- 植树造林: 大规模种植行道树、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绿道。
- 立体绿化: 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增加植被覆盖面积。
- 建设口袋公园: 利用城市零散空间增加小型绿地。
改变地表反照率和透水性:
- 使用冷屋顶/冷路面: 推广使用浅色或高反射率的材料铺设屋顶和路面(如白色屋顶、浅色沥青),增加太阳光反射,减少热量吸收。
- 增加透水铺装: 在人行道、广场、停车场等使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下渗,增加蒸发冷却。
优化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 通风廊道: 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和构建通风廊道,利用自然风带走热量和污染物。
- 合理建筑布局与间距: 避免过度密集,留出足够的空间促进空气流通和散热。
- 建筑节能设计: 采用遮阳设施(百叶窗、遮阳棚)、加强建筑隔热保温性能,减少空调依赖。
控制人为热排放:
-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 提高空调、汽车、工业设备的能效标准。
- 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 减少私家车使用,推广新能源车。
- 推广区域供冷/热电联产: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分散排放的废热。
- 错峰用电/需求侧管理: 引导居民在非高峰时段使用大功率电器。
保护和恢复城市水体:
- 保护现有河流、湖泊、湿地,增加人工水体(如景观水池、喷泉),利用水的蒸发降温。
提高公众意识:
- 倡导节约能源、减少空调使用(设定合理温度)、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低碳生活行为。
总结:
城市热岛效应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环境问题。它是城市下垫面性质改变(硬质化、少植被)、建筑结构复杂、人为热排放巨大以及空气污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深远,严重威胁城市居民健康、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增加城市运行成本。通过科学规划、推广绿色基础设施、改变地表材料、节能减排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建设更凉爽、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