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分角度分析不同面粉制作烤面包的差异,关键在于理解面粉中各种成分在面包制作过程中的作用。这些成分的含量和特性差异,直接导致了最终面包在质地、体积、风味、颜色和操作手感上的显著不同。
以下是关键成分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蛋白质(主要是谷蛋白和醇溶蛋白) - 面筋网络的形成:
- 关键作用: 这是影响面包结构和体积的最关键因素。面粉中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在加水揉捏后,会形成具有弹性和延展性的面筋网络。
- 差异影响:
- 高筋面粉: 蛋白质含量高(通常>12%)。能形成强韧、有弹性的面筋网络。这种网络能有效包裹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良好,烤出体积大、内部组织气孔均匀、有嚼劲(筋道) 的面包(如吐司、法棍、硬欧包)。
- 中筋面粉: 蛋白质含量中等(通常9%-12%)。形成中等强度的面筋网络。面包体积适中,组织相对柔软但有一定支撑力(如餐包、软欧包、部分甜面包)。
- 低筋面粉: 蛋白质含量低(通常<9%)。形成的面筋网络薄弱、易断裂。无法有效包裹气体,导致面包体积小、组织紧密、口感松软或酥脆(如蛋糕、饼干)。单独做面包效果差,通常需要混合高筋粉或添加其他成分(如油脂、糖、鸡蛋)来增加结构支撑。
- 全麦面粉/黑麦面粉: 虽然全麦粉蛋白质总量可能不低,但麸皮(麦麸)的物理切割作用会严重破坏面筋网络的连续性和强度。黑麦粉含有大量戊聚糖,形成粘稠凝胶而非弹性面筋。因此,用它们制作的面包体积较小、组织更密实、口感更厚重。需要特殊工艺(如酸面团发酵)或混合高筋粉来改善结构。
淀粉 - 能量来源、结构填充和吸水性:
- 关键作用:
- 在发酵过程中被酶分解成糖分,为酵母提供能量来源。
- 烘烤时糊化,吸收水分并固化结构,形成面包的主体构架。
- 影响面团的吸水性。
- 差异影响:
- 损伤淀粉: 在磨粉过程中产生的破损淀粉颗粒。破损淀粉更易被酶(主要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分解成酵母可利用的糖(麦芽糖),也吸水性更强。不同面粉的损伤淀粉含量不同,影响发酵速度和最终吸水量。
- 精制面粉(如特一粉、面包粉): 淀粉含量高且纯净,提供良好的发酵能量和结构支撑。
- 全麦面粉: 淀粉含量相对较低(因为含有麸皮和胚芽),麸皮和胚芽会干扰淀粉的糊化和面筋的形成,影响面包的蓬松度。
酶(主要是α-淀粉酶和蛋白酶):
- 关键作用:
- α-淀粉酶: 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等糖类,为酵母提供持续发酵的养分,影响发酵力、面包体积、表皮颜色(美拉德反应需要糖)和内部湿润度。
- 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面筋),软化面筋,影响面团的延展性和操作手感。
- 差异影响:
- 新麦面粉/发芽面粉/全麦面粉: 通常含有较高的天然酶活性(尤其是α-淀粉酶)。这可能导致:
- 好处:发酵更快,糖分产生多,表皮颜色好,面包更湿润。
- 风险:如果酶活性过高(如未熟小麦或发芽小麦),会过度分解淀粉和面筋,导致面团过于粘手、缺乏筋性、烘烤时塌陷、内部组织湿粘(俗称“糖化过度”)。面包粉常会添加少量麦芽粉(富含α-淀粉酶)来弥补精制面粉酶活性的不足。
- 陈年面粉/精制度高的面粉: 天然酶活性较低。发酵可能较慢,产生的糖分较少,可能影响表皮颜色和焦香风味。需要更长的发酵时间或添加糖来弥补。
灰分(矿物质含量):
- 关键作用: 灰分代表面粉中矿物质(如磷、钾、镁、钙)的含量。灰分主要存在于小麦的麸皮和胚芽部分。
- 差异影响:
- 精制程度: 面粉越白、越精细(如特一粉),去除的麸皮和胚芽越多,灰分越低(通常<0.5%)。面包颜色洁白,口感细腻。
- 全麦面粉/高灰分面粉(如T85, T110法粉): 灰分高(>1%甚至更高)。矿物质:
- 提供更浓郁的麦香味和风味复杂度。
- 可能对发酵有微弱的影响(矿物质是酶的辅助因子)。
- 更重要的是,灰分是面粉“强度”的一个间接指标。高灰分通常意味着保留了更多麸皮,而麸皮会物理切割面筋网络,降低面团筋力,影响面包体积和组织(如前所述)。
水分含量:
- 关键作用: 影响面粉的保质期和配方的准确性。
- 差异影响: 不同品牌、批次、储存条件的面粉含水量会有微小差异(通常在14%左右)。这会影响实际配方的吸水量。有经验的烘焙师会根据面团状态调整水量,而非死守配方。
脂类:
- 关键作用: 含量很少(约1-2%),主要存在于胚芽中。精制面粉中含量极低。
- 差异影响:
- 全麦面粉/含胚芽面粉: 含有更多脂类(包括不饱和脂肪酸)。它们:
- 贡献一部分风味。
- 可能略微软化面筋。
- 容易氧化酸败,影响面粉保质期和面包风味(精制面粉去除了易腐的胚芽,保质期更长)。
戊聚糖(非淀粉多糖):
- 关键作用: 主要存在于麸皮中,特别是黑麦粉中含量极高。它们吸水性极强,形成粘稠的凝胶状物质。
- 差异影响:
- 精制小麦粉: 含量很低。
- 全麦粉: 含量较高,增加吸水性,但也会干扰面筋。
- 黑麦粉: 含量非常高(>6%)。这是黑麦面包无法依靠面筋网络(黑麦谷蛋白不能形成弹性网络),而主要依靠戊聚糖凝胶和酸面团发酵来形成结构的关键原因。黑麦面团非常粘稠,面包质地紧密扎实。
总结关键因素与面包特性的关联:
面包特性
最关键影响因素
其他相关因素
体积 & 蓬松度
蛋白质(面筋)含量与质量 (高筋>中筋>低筋/全麦/黑麦)
酶活性(提供发酵糖)、损伤淀粉(提供发酵糖)
内部组织
面筋网络强度 (决定气孔大小和均匀度)
麸皮含量(切割面筋)、戊聚糖(黑麦)、淀粉糊化
口感(嚼劲)
面筋网络强度 (强韧=有嚼劲)
麸皮含量(增加粗糙感)、水分
表皮颜色
酶活性(α-淀粉酶产生糖)、
蛋白质/氨基酸
烘烤温度与时间、糖含量(额外添加的糖)
风味
灰分(矿物质)、
脂类、
酶促反应产物
发酵方式(如酸面团)、烘烤产生的焦香风味
吸水性
蛋白质含量、
损伤淀粉含量、
戊聚糖含量、
麸皮含量
操作手感
面筋强度与延展性、
麸皮含量、
戊聚糖含量
水分含量
结论:
选择哪种面粉制作面包,本质上是在选择具有特定成分组合(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和类型、灰分/麸皮含量、酶活性)的原料,以满足对最终面包体积、组织结构、口感、风味、颜色的期望。理解这些核心成分在面包制作化学和物理过程中的作用,是掌握烘焙技艺、根据目标灵活调整配方和工艺的基础。例如,追求大体积、开放式气孔的欧包必须用高筋粉;想要浓郁麦香和营养就离不开全麦粉;而制作独特酸香、扎实口感的黑麦面包则必须依赖黑麦粉中的戊聚糖和特殊的发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