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蛉(Mantispidae)的求偶行为确实充满了风险,因为它们和螳螂一样,雌性有时会表现出性食同类的行为,即在交配过程中或前后捕食雄性。雄性螳蛉为了成功繁衍后代,进化出了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策略来降低被雌性捕食的风险:
谨慎接近与试探:
- 保持距离: 雄性不会鲁莽地直接扑向雌性。它们会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进行观察。
- 触角接触: 雄性会非常小心地用自己的触角去触碰雌性的身体(通常是腹部或腿部),试探她的反应。如果雌性表现出攻击性(例如举起捕捉足),雄性会迅速后退或放弃。
- 振动信号: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雄性螳蛉会通过敲击或振动它们所在的基质(如叶片、树枝)来向雌性传递特定的求偶振动信号。这种信号类似于一种“安全密码”或“身份证明”,具有物种特异性。
振动信号的核心作用:
- 身份识别: 特定的振动模式向雌性表明发出信号的是一个同种的、有交配意愿的雄性,而不是猎物(如小昆虫)或潜在的威胁。
- 安抚作用: 这种信号被认为能显著降低雌性的攻击性,使其进入接受交配的状态,而不是捕食状态。研究表明,接收到正确求偶振动的雌性,其攻击性会明显降低。
- 降低风险的关键: 通过远距离传递振动信号,雄性可以在不进入雌性致命攻击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沟通”。这大大减少了在物理接触前就被捕食的可能性。
信息素的作用:
- 除了振动信号,雄性螳蛉也可能释放性信息素。这些化学信号可以吸引远处的雌性,并在近距离进一步确认雄性的身份和状态,有助于安抚雌性。信息素和振动信号通常是协同作用的。
交配姿势与时机:
- 从后方或侧后方接近: 一旦雌性通过振动信号被安抚,并表现出接受姿态(例如降低捕捉足、身体姿势放松),雄性会小心翼翼地、通常从雌性的后方或侧后方接近进行交配。这个位置可以避开雌性捕捉足最直接的攻击范围。
- 快速交配: 交配过程本身可能相对迅速,以减少暴露在危险中的时间。雄性会尽量缩短交配时长。
- 快速脱离: 交配完成后,雄性会迅速脱离雌性,飞走或跳开,避免在雌性可能“回过神来”或处于“饥饿状态”时被抓住。
雌性状态的选择:
- 理论上,雄性可能倾向于选择已经吃饱的雌性进行求偶,因为饥饿的雌性攻击性更强,将其视为食物的可能性更大。不过,在野外环境中,准确判断雌性饥饿状态可能比较困难。
总结雄性螳蛉的“保命策略”:
远距离沟通: 优先使用
物种特异的振动信号作为“安全密码”进行初步沟通和安抚。
化学辅助: 可能辅以信息素进行吸引和近距离确认。
谨慎试探: 用触角等非致命部位进行小心接触,评估雌性反应。
安全位置: 从后方/侧后方接近,避开攻击武器。
速战速决: 尽量缩短交配时间并快速逃离。
为什么雌性会被“安抚”?
从进化角度看,雌性接受雄性的求偶信号并降低攻击性,虽然可能损失一次捕食机会,但获得了交配和繁衍后代的机会。如果雌性总是无差别地吃掉所有接近的雄性,那么她自己的基因也无法传递下去。因此,识别同种雄性的正确求偶信号并暂时抑制捕食本能,对雌性自身的繁殖成功也是有利的。这种“安抚”机制是两性在性选择和生存压力下共同进化的结果。
观察难度:
在自然环境中直接观察螳蛉的整个求偶和交配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运气,因为它们体型不大,行为隐秘,且交配可能发生在夜间。实验室饲养观察是研究这些行为细节的主要途径。振动信号的检测通常需要专门的设备(如激光测振仪)。
因此,雄性螳蛉主要通过精妙的振动通讯作为核心策略,结合谨慎的行为、化学信号和快速的交配动作,在满足繁殖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避被雌性捕食的风险。这种策略比螳螂更为复杂和依赖特定的信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