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精心整理的“全球海参图鉴”,带您领略不同海域中这些形态各异、价值珍贵的“深海软黄金”的独特魅力。
海参:深海中的“软黄金”
海参,隶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底栖生物。它们以其独特的外形、非凡的再生能力、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闻名,被誉为“软黄金”。全球已知海参种类超过1200种,形态、习性、栖息地各异,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浅海至深海区域。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经济物种,也是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如搅动底质、促进物质循环)。
全球海域明星海参图鉴
以下按主要海域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海参种类:
一、 太平洋海域
阿拉斯加红参 / 加州刺参
- 学名: Parastichopus californicus
-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可长达50厘米以上。体色通常为深红色或红褐色,背面密布大小不一的圆锥形肉刺(疣足),腹面管足密集。体壁厚实。
- 栖息地: 北美太平洋沿岸,从阿拉斯加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常见于岩石海岸、海藻林下的砂砾或泥底,从潮间带至数百米深。
- 价值: 北美最重要的商业海参之一。肉质肥厚,口感Q弹,营养价值高,是高端滋补品和食材。常被加工成干参或即食产品。
墨西哥刺参 / 肥仔参
- 学名: Isostichopus fuscus
- 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呈圆柱形或略扁。体色多变,常见深褐色、黄褐色或带有深色斑纹。体表布满明显的圆锥形肉刺,排列相对规则。腹面管足发达。
- 栖息地: 东太平洋热带海域,主要分布于墨西哥、中美洲至厄瓜多尔的太平洋沿岸,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多栖息于岩石、珊瑚礁附近的砂砾或碎石底质。
- 价值: 拉丁美洲最重要的经济海参之一。体壁厚,加工出成率高,品质优良,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亚洲)需求旺盛。捕捞需严格管理以防过度开发。
日本刺参 / 关东参
- 学名: Apostichopus japonicus (以前常称 Stichopus japonicus)
-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偏长,呈长圆筒形或纺锤形。体色通常为深褐色、黄褐色或灰绿色(随环境变化)。背面有4-6行大小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排列成不规则纵行。腹面平坦,管足密集。
- 栖息地: 西北太平洋沿岸,包括日本、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及中国北部沿海(黄渤海)。栖息于藻类繁茂的岩礁底、大叶藻丛生的砂底或泥沙底。
- 价值: 全球最具经济价值和知名度的海参之一,被誉为“海参之王”。肉质厚实,口感极佳,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是高端滋补品市场的核心品种,价格昂贵。中国北方沿海有大规模养殖。
梅花参
- 学名: Thelenota ananas
- 形态特征: 体型巨大,是已知最大的海参之一,可长达1米以上。 体色鲜艳,背面为橙黄色或橙红色,散布着黄色或白色的疣足,这些疣足基部常有红色环纹,形似盛开的梅花,故得名。腹面平坦呈红色。触手大,呈盾状。
- 栖息地: 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包括中国南海、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印度洋岛屿等。常栖息于水深数米至二十余米的珊瑚礁区砂底、海草床或潟湖中。
- 价值: 因其巨大的体型和独特的外观而备受关注。经济价值高,肉质厚实,是重要的食用和滋补海参。但由于生长缓慢,易受过度捕捞威胁。
黑乳参 / 乌圆参
- 学名: Holothuria nobilis (以前常称 Microthele nobilis)
- 形态特征: 体型粗短,呈圆筒形,略显肥胖。体色通常为乌黑色或深褐色,带有不规则的浅色斑纹。体表光滑或仅有稀疏的小疣足,手感柔软如“乳房”。腹面管足小且稀疏。
- 栖息地: 热带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珊瑚礁平台、潟湖内水深较浅的砂底或海草床。
- 价值: 肉质厚实,胶质丰富,口感软糯。在东南亚和华南地区被视为滋补佳品,尤其受香港市场青睐。加工后常呈独特的“圆筒”状。
二、 印度洋海域
糙海参 / 明玉参
- 学名: Holothuria scabra
-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呈长椭圆形或圆筒形,两端略细。体色多变,常见灰白、黄褐、浅绿或黑褐色,常带有深色斑点和横纹。背面布满细小的颗粒状疣足,触感粗糙。腹面平坦,管足密集。
- 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包括东非、南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及中国南海。栖息于平静的港湾、内湾、潟湖的泥沙或砂泥底质,常半埋于沙中。
- 价值: 全球最重要的商业海参之一,也是人工养殖最成功的品种之一。 肉质厚薄适中,口感好,加工性能优良,出成率较高。是亚洲市场的主力品种之一。
黑沙参 / 黑狗参
- 学名: Holothuria atra
- 形态特征: 体型细长,呈圆筒形或蠕虫状。体色纯黑或深褐色,体表非常光滑,几乎没有疣足,常覆盖一层细沙。腹面管足小且稀疏。
- 栖息地: 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珊瑚礁区,常见于浅水潟湖、礁坪的砂底或海草床,常隐于沙下或石缝。
- 价值: 分布广,产量相对较大。肉质较薄,但因其黑色外表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在一些市场(如华南)有一定需求,常作为汤料或加工成即食产品。
黄金刺参 / 虎纹参
- 学名: Stichopus herrmanni (有时也称为 Stichopus variegatus)
- 形态特征: 体型较大,呈方柱形或略扁。体色鲜艳,底色为金黄色或橙黄色,背面有显著的深褐色或黑色横带纹,形似虎纹。背面疣足较大且排列成规则纵行。腹面平坦呈浅色。
- 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西印度洋(如马达加斯加、塞舌尔、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和部分西太平洋岛屿。栖息于珊瑚礁外围或潟湖的砂底、碎石区。
- 价值: 因独特的外观和较高的品质而成为印度洋地区重要的经济海参。肉质厚实,口感佳,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价格较高。
三、 大西洋海域
北大西洋海参
- 学名: Cucumaria frondosa
- 形态特征: 形态独特,不同于常见的“刺参”。 体型中等,呈U形或香肠状,通常一端附着在岩石上。体壁坚韧。具有10个大型、树状分枝的触手,用于滤食。体色多为深褐色、紫色或黑色。
- 栖息地: 北大西洋冷温带海域,从北美东岸到北欧沿海。常见于潮下带岩石表面或缝隙中。
- 价值: 主要价值在于其生殖腺,在加拿大、冰岛等地被作为“海黄瓜”或“海菠萝”食用,口感独特(类似鱼籽或蟹膏)。体壁较少被利用。是一种重要的区域性渔业资源。
加勒比海参
- 学名: Holothuria mexicana (中美洲) / Holothuria floridana (佛罗里达) / Isostichopus badionotus (加勒比海常见种)
- 形态特征: 种类较多,形态各异。常见种如 Isostichopus badionotus 体型较大,体色棕褐色或橄榄绿色,背面有深色斑点或斑块,疣足较小且分散。腹面管足密集。Holothuria mexicana 体型更大,体色更深。
- 栖息地: 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佛罗里达沿岸的热带海域。栖息于珊瑚礁、海草床、砂底的浅水区。
- 价值: 加勒比海地区有悠久的捕捞历史(如“海参热”),主要出口亚洲市场。其中一些种类(如 Isostichopus badionotus)是重要的商业种。但需注意可持续管理。当受到威胁时,一些种类会喷出粘稠的居维氏管进行防御。
四、 其他特色种类
秃参 / 光参
- 泛指: 指体表光滑或仅有微小疣足,无显著肉刺的海参,通常属于Holothuria属或Actinopyga属。
- 代表种: 如Holothuria edulis (红腹参)、Actinopyga mauritiana (白底辐肛参/白底靴参)、Actinopyga lecanora (石参/黑石参)等。
- 形态特征: 体表相对光滑,疣足微小或不明显。腹面管足数量不一。颜色多样。
- 栖息地: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珊瑚礁区。
- 价值: 种类繁多,产量差异大。一些种类(如白底靴参、石参)体壁厚实,品质较好,是重要的商业种类。秃参通常价格相对低于刺参,但仍是重要的食用海参来源。
海地瓜 / 香参
- 学名: Thelenota anax (有时也指其他小型光滑海参)
- 形态特征: 体型较小,呈纺锤形或香肠状。体表非常光滑,无疣足。体色多为浅黄、粉红或灰白色。体内常含有大量细小的白色骨片(沙),使其体壁脆弱易碎。
- 栖息地: 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海域的砂质海底。
- 价值: 经济价值相对较低。因其体内含沙量大,体壁薄且易碎,加工和食用价值不高。但在一些地方有少量消费。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海参作为珍贵的海洋资源,面临着全球性的过度捕捞压力。许多传统渔场资源已严重衰退。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
- 科学评估与配额管理: 基于资源评估设定捕捞限额。
- 最小可捕尺寸限制: 保护未成熟的个体。
- 禁渔期与禁渔区: 在繁殖季节或关键栖息地实施保护。
- 发展人工养殖: 减轻野生种群压力(如糙海参、仿刺参养殖已较成熟)。
- 打击非法捕捞与贸易: 加强监管和执法。
- 生态认证: 引导消费者选择可持续来源的海参产品。
结语
从寒冷的北大西洋到温暖的珊瑚礁,从光滑的秃参到布满肉刺的刺参,海参以其惊人的多样性点缀着全球海洋。它们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工程师,更是人类餐桌上和药箱里的珍贵“软黄金”。这份图鉴仅展示了冰山一角。在欣赏和利用这份自然馈赠的同时,我们必须牢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责任,确保这些神奇的深海居民能够世代繁衍,继续为人类和海洋的健康做出贡献。